启明办公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回复: 20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什么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

[复制链接]

4

主题

6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1-17 02: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学术论文发表的时候,我们会越来越常遇到所谓的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很多人对这类期刊一知半解,有着很多的疑惑:开放获取期刊和传统订阅制的期刊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开放获取期刊都很水比较容易发表?是不是开放获取期刊就要收APC(文章处理费)?开放获取的文章是不是可以随便被人引用?
这一切疑问,本篇文章将一一为你解答,长文8000字+,干货满满!
想要了解开放获取,看这篇文章就够了,带你一步步了解这个可能颠覆整个学术界运行规则的“Open Access”。
本文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 一、 开放获取的产生背景
  • 二、 开放获取的定义和分类
  • 三、 开放获取期刊和传统订阅期刊的优劣
  • 四、开放获取期刊的投稿、设置使用限制和文章处理费等注意事项
  • 五、 开放获取发展历程
  • 六、 开放获取的争议和发展展望
一、开放获取的产生背景
开放获取实际上是学者和机构出于现行传统订阅制下的期刊出版模式的强烈不满而提出的。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得矛盾集中在以下几点:
1、日益高涨的订阅费
外文学术资源的高昂价格大家都有所耳闻,夸张的时候出版社曾经一年涨价50%,而到现在各个学术数据库和期刊也是每年以3-8%的涨幅稳步上升,而他们的利润率却超过Apple,奔驰。同时,出版社还在不停地出版新的期刊、书、数据库……订阅费就像一个每年都在膨胀的无底洞一般,已经让研究机构不堪其重负。
2、 版权之争
搞科研的同学可能经常会有疑问,我的成果被发表了,我自己竟然拿不到钱,拿不到钱就算了还可能要倒贴钱?倒贴钱就算了,我想看我自己发表出来的文章竟然还要交钱?
那是因为学术出版的鼻祖Maxwell定下的一条规则:作者如果把文章投给出版社,就视为其自愿放弃版权而将版权归属出版社。这样不合理的制度严重损害了科研工作者的利益。
3、对学术研究发展的影响
追溯到16世纪,最早的学术出版是由学会和学院运营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学术出版期刊的目的仅用于知识传播,只是知识的载体。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Eugene 首创“影响因子”标准,用于计算指定期刊中已发表的论文的被引频率,这一切都变了。
从此,学术期刊成为了新的学术权威标准——他们选择刊登哪篇文章,那这篇文章便被认为是“有权威性”的优质论文,而论文本身的质量却不再受人关注。
如此一来,科学成了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共同完成的产物,期刊可以通过自己的话语权和平台,引导鼓励科学家进行某些方面的研究。
4、 大交易”Big Deal”
很多出版社为了吸引订户,会先提供一个低价策略,将一年的使用权卖给客户,之后每年都会低价上设置一定涨幅,因为学术出版是没有年份限制的,而出版社又不销售版权,客户无法退订,只能承受日益高涨的价格。
5、 阻止文本挖掘研究
这是部分学术出版社的严令禁止学者通过文本挖掘工具把文献的数据挖掘出来进行分析,大大阻碍了学术的研究效率和发展。
二、开放获取的定义和分类
互联网的出现,让学者发现,有一个更好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来交流自己的学术成果,只是受制于各种原因无法实行。
但他们还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出版模式,那就是开放获取:个人或者机构为出版社提供”文章处理费“,出版社将文献免费向全世界发行。这样,作者不仅保留了著作权,机构不需要支付订阅费,也消除对文献的存取障碍,从而使文献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是开放获取计划最重要的目标。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严格来说:是作者直接在互联网公开发表自己的科学成果,允许社会公众自由获取、复制、传播或其他任何合法目的的利用,但不得侵犯作者保留的权利。(《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2002)
说白了就是: “政府承担出版费用,读者免费获取“。
开放获取的特点为:(1)论文可以被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线免费使用。(2)论文的内容可以很少,或者没有限制地被第三方重复使用。
而开放获取的分类,也有很多种。
按开放时间,开放获取分为两类,金色开放获取(Gold OA)和绿色开放获取(Green OA),即即时完全免费开放和作者自存档两种形式,作者自存档通常有6-12个月或更长的延后公开期。绿色OA文章有时会被称为延迟开放获取(Delayed OA),其的版权通常保留在出版商或的社会组织中,并且有特定的条款和条件决定如何以及何时可以在存储库中允许公开访问该文章(称为“embargo period (禁运期)”,通常在文章发表后6–24个月)[1]。
同时,还有青铜色开放获取(Bronze OA):作者不为开放获取支付费用,而是出版社主动选择向公众免费开放资源。(有争议说这个根本不是开放获取,因为版权仍然在出版社手上,出版社可以随时选择不免费开放资源)
白金/钻石开放获取(Platinum/Diamond OA):作者或其所属机构不为开放获取支付费用,而是由出版社支付。这种出版社通常隶属于大学机构或基金,将“科研成果的自由传播"作为其使命。[2]
黑色开放获取(Black OA):“非法”站点开放获取的文章,比如Sci-Hub 和 LibGen。
如按期刊类型,开放获取期刊又分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Full OA Journal)和混合开放获取期刊(Hybrid OA Journal)以及还有商业期刊向完全开放获取期刊过渡时期的形态——翻转期刊(Transformative Journal)。
完全开放获取模式下,期刊出版内容全部为开放获取模式,开放获取费用来自版税、赞助或者机构经费。而混合开放获取,则是传统的订阅式期刊(Closed Access Journal)允许作者、研究机构或基金提供者,支付一定的费用(通常以文章处理费或APC的形式),以便立即开放文章全文的浏览和下载。很多主流期刊其实都是混合开放获取期刊。翻转期刊是指做出了承诺,要在一定时间内从订阅式期刊转为开放获取期刊的过渡期期刊。
同时澄清一下对开放获取最常见的两个误解:
(1) 开放获取等于付费出版——错
DOAJ收录的13640种开放获取期刊中,近70%不收取文章处理费。
(2)开放获取等于低质量——错
4485种OA期刊被WOS收录,5920种被Scopus收录。特征因子排行前列的OA期刊不在少数(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PLOS ONE)。2014年Nature杂志旗下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开始转为完全开放获取,目前已经是最有影响力的OA期刊之一。(虽然现在也有争议说NC质量下降……)
三、开放获取与传统订阅期刊的优劣势
这里主要站在投稿人的立场上来阐述优劣势,对出版社、付费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而言,情况更复杂,会放到第六点讲开放获取的争议和展望时再细说。
优势:
1、录用概率高
2、保有著作权
  3、文章引用率、影响力等会大幅上升
4、审稿和在线发表时间更快,且由于在线发表,录用后发表时间较短;
劣势:
1、OA期刊普遍存在审稿不严,滥发论文的问题,期刊质量和口碑不如传统期刊
  2、费用问题,APC(文章处理费)过高
3、“掠夺性期刊”骗取经费现象
总体来说,虽然开放获取期刊优势多多,可是它的劣势也很致命。因为科研发表和普通发表不同,它的门槛更高,很多人看不懂你的内容,就只看你发表的期刊来评价质量,而OA期刊因为其获利模式而决定的,出版商希望发表更多的文章,以此来收取APC费用,质量是比不过同影响因子的传统期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好感。
而费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校或者科研机构的APC费用是从科研经费里扣除的,那高昂的APC会给研究带来很大影响。但是,现在很多APC付费是机构直接跟出版社或学协签开放出版转换协议,用订购费取代APC,这样,机构下的研究人员就可以免费在这些出版社的平台上发表文章。
第三点,所谓“掠夺性期刊”,是指一些出版社一边收取文章处理费(版面费),另一方面却不进行同行评审,只是掠夺科研人员的知识成果用以盈利,这类期刊,压榨了很多学者的经费和研究成果。
四、开放获取期刊的投稿、设置使用限制和文章处理费注意事项
1、投稿阶段
根据优劣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想要投稿开放获取期刊,那么首选的是权威学术出版社旗下的刊物,它们一方面享受着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口碑好,且审稿、发表等都有保障,同时拒稿率又比普通稿件低。
第二,要关注费用问题,如果你的机构和某些出版社或平台签订了开放出版转换协议协议,那你可以优先考虑这些期刊。国内目前签订类似开放获取协议的机构,基本上集中在中科院及其相关研究单位,包括和Springer Nature旗下的开放获取子品牌BioMed Central ,IOP、电化学协会ECS以及OUP[3]都签定了不同程度的开放获取协议(具体可以往下翻第五点,开放获取发展的中国篇),高校目前我还没听说过有相关协议,有的话我也会在这里补充。
第三:注意辨别掠夺性期刊。这个其实很简单,两个方法:
(1)如果你想投金色开放论文,上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查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http://www.doaj.org
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研发,提供有质量控制及同行评审的金色开放获取电子期刊资源。按照下列步骤,先点击“Search”,然后你要把想投的期刊输入,如果能查到DOAJ编号,就可以证明它不是掠夺性期刊了。





可以通过左边的列表和右边的检索框查询期刊是否被列入DOAJ

(2)如果想要查混合开放期刊,最好去你想要发表的出版社官网上看,较为大型的学术出版社都有专门的OA期刊介绍,甚至专门的网站,比如Taylor & Ffancis 的F1000,Springer的BMC,(这里先占个坑,以后有时间详细介绍各大出版社及集成商的开放获取平台)。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期刊的名声、定位、研究方向等等因素,这方面跟我们在选普通期刊没什么大区别,大致包括如下注意事项:

  • 创刊时长
  • 历史情况
  • 刊物隶属情况
  • 收文发表范围
  • 读者对象
  • 影响力
  • 编委会
  • 同行评审情况
  • 拒稿率
在投稿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出版社的投稿规则,特别是关于署名、重复投稿、文本重复规定等,可以根据下面的清单核对,保证自己的文章不会因为非内容原因而出错。(投普通期刊也适用)

  • 根据期刊已发表的文章和介绍,了解期刊宗旨和收稿范围
  • 检查参考文献,是否符合期刊的要求规定
  • 解释相关缩略语、简写和不寻常的术语
  • 遵循作者须知中的相关要求
  • 按照期刊的要求修改格式
  • 按照投稿流程投稿
  • 确保自己有合法的相关图像和数据的使用许可
  • 如果是投英文期刊,考虑对其润色
2、使用权限设置
同时,对于开放获取的文章,作者要特别注意自己文章使用的授权方式,有些期刊会让你选择授权方式,有些期刊没有(那就是按照他们自己默认授权方式)大家要特别注意去查看他们对开放获取文章的授权解释。那到底要选哪一种呢?这也是很多国内同学迷茫的地方。我这边给大家解释以下主要缩写的含义。
CC:允许他人在注明来源和作者的情况下,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免费使用。
BY:其他人重用的时候要告知或提及作者
(CCBY经常连起来并称为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协议)
NC:其他人重用时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ND:他人引用时不得修改文章内容,包括翻译
SA:引用者若对作品进行修改或改编,需要遵守同样的授权条件(一般来说这个是我们在引用别人的文章时要注意的)
以上五种权利,在选择开放获取时,就基本上选择了CC,而剩下四种所有权,你可以全部保留,也可以全部放弃(其中ND和SA)是矛盾的,不可同时选择。[4]
3、文章处理费注意事项
最后是大家最关心的文章处理费用情况。怎么说呢,我前面说过70%的DOAJ期刊是不收费的,但实际上大家喜欢投的大出版社、有影响因子的OA期刊,基本上都是要收费的。有些 OA 期刊是由学会或学术团体资助的,完全不收取任何 APC。(提醒自己下,有时间整理整理品质较高又完全不收APC费用的期刊)
外文的开放获取期刊APC费用大致在$2000-$3000之间,当然也有一些特别贵的比如ref="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authors">Cell ($5000), The EMBO Journal ($5200) a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3300)。混合型期刊的收费相对较高。
有些收取 APC 的期刊也会根据作者的经济情况提供减免或折扣。投稿的时候不妨好好说明申请一下,或许有意外惊喜哦~
当然大家也可以留意一下,一些出版社有时候会为了做宣传而在某些特定时间免文章处理费(比如IGI Global在新冠肺炎期间就免过一段时间的APC费用)[5]。
五、开放获取发展历程
“开放获取”这个概念的起源很早,是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当学者发现他们不再需要通过期刊发布就能让自己的作品被人们获取和访问的时候而提出的。
早在1989年左右,互联网促使最早的一批开放获取期刊涌现,包括EJC等,当时人们对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寄予厚望,认为传统学术出版社的垄断地位将会成为互联网的“自由发表、传播”而牺牲品。



早期杂志对Elsevier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担忧,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但事实上,一批出版社(如Elsevier)通过及时转型网络化,通过将期刊文献等电子化再出售、布局信息分析解决方案和数字化工具等(SD,EV,SCOPUS等),顺利适应了学术在线访问的趋势。另外一批出版社则把自己的电子产品和数据全部授权给集成商去运营,造成了一批数据集成商的崛起(最典型的便是科睿唯安、Igroup等)。而大家期盼中的学术资源“自由传播”,却被认为是“侵犯版权”而被各大出版社围剿,OA期刊也只是作为一个传统出版的补充手段,虽然创刊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更多是作为出版社收取文章处理费的手段。
直到2015年,马普学会发布了一篇对全球出版市场的研究报告。
这篇报告指出:如果一年全球约出版200万篇学术论文,而各国将投入订阅学术期刊的费用转为支持Open Access(开放获取)模式的出版,实际上经费支出不仅完全可以覆盖,而且将会大大降低。



来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oa2020倡议与开放出版转换实践》,赵昆华

一时间学界哗然,原来他们认为的只存在于构想中的“所有期刊开放获取”,竟然是切实可行的,也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出版社通过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到底赚取了多少高额利益。
而另一边,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一看,原来实现全部OA要花的钱比现在少接近一半啊!那还不快搞起来,那些出版社就仗着自己有资源每年涨价,这么下去怎么付得起?
目前,针对开放获取的全球性活动主要包括“OA2020”倡议和“Plan S” 计划
(1)“OA2020”倡议
2016年3月21日,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发起OA2020倡议,邀请全球高校、研究机构、资助者、图书馆和出版商共同努力,将大部分传统订阅期刊转型为开放获取模式;将期刊订阅费转向支持开放出版的经费(包括APC等);学术出版各方共同参与以促进学术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那么OA2020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截止到2018年5月,已有40个国家145家机构签署了加入OA2020的意向书。 乍看之下好像数量很少,但是根据马普协会统计,全球80%的科研产出击中来源于20个国家,而按发文比例推算,其实至多只要获得来自美、中、英、德等20个发文大国中的100个具有权威性机构的坚定支持,OA2020就能成功。实际上中美德英日韩以及其他欧洲国家都已经加入了OA2020,其中欧盟国家是最坚定也是最积极的倡议支持者。



来源:马普数字图书馆科学信息部主任Ralf在Berlin会议上的报告

2019年1月,德国马普协会成立的DEAL Project(代表德国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图书馆等700多家机构),与Wiley达成首个国家层面开放出版转换协议。



来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oa2020倡议与开放出版转换实践》,赵昆华

8月,与Springer达成最大规模的国家层面开放出版转换协议备忘录,2020年1月正式签署转换协议。



来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oa2020倡议与开放出版转换实践》,赵昆华

2019年2月,发表了美国10%研究论文的加州大学及其分校,因为拒绝支付高昂订阅费而成为美国第一家完全取消与爱思唯尔合作的大学,从而完全转向倡导开放获取的坚定支持者。
OA2020的大致进展可参考下图



来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oa2020倡议与开放出版转换实践》,赵昆华

(2)Plan S 计划”
“Plan S 计划”相比OA2020g更为激进。
2018 年 9 月 4 日,来自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 11 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在欧洲研究理事会的支持下,联合签署了一项开放获取计划 PlanS。
它对由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的发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1)解除这些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2)不允许研究人员在绝大多数期刊上发表文章;(3)对开放获取出版费制定政府价格上限。[6]
Plan S 计划一出,便惹来很多争议,2018年11月就有750多名研究人员联合发布公开信,认为Plan S 严重限制了学术发表自由,让他们无法在合适的高质量期刊上发表文章。
学术出版巨头Springer Nature于2019年12月发布公开信表达担忧,认为其标准太高,且操之过急。很多混合期刊无法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完成过渡。[7]
作为回应,欧洲理事协会出台了Coalition S计划[8],作为Plan S 的补充条款,主要协助混合学术期刊向完全免费、可自由及重复使用的金色OA期刊过度。
2020年2月18日,cOAlition S发布声明介绍其当前正在进行的5项关键行动:
(1) 扩大联盟成员;(2)支持研究人员,消除其对S计划的顾虑;(3)支持学术协会,帮助学会出版社寻求替代模式;(4)与出版社接洽:鼓励出版社依照S计划制定出版选项;(5)提高价格透明度,合作开发定价框架模型并进行试点。
2020年4月8日,cOAlition S发布声明介绍其根据征集到的意见,以及相对应的改变,主要包括:根据咨询结果更新了转换期刊的标准:调整了期刊必须转向完全OA的门槛,降低了OA方式出版内容的KPI;删除了《指南》中的所有“推荐附加标准”。[9]
(3)中国的开放获取进程
最后单独介绍一下中国的开放获取发展历程,虽然不是第一波倡导者,但中国无疑是开放获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中国参与、推动开放获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形式一:开放出版资助
最早能追溯到2009年,中科院与BioMed Central (BMC)签订开放出版资助合同,以中国科学院名以加入BMC机构会员计划,支持开放出版。中科院研究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BMC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享有:(1)APC8折优惠;(2)院中心代表中科院支付8折之后50%的AOC。2020年7月,以同样的条件与IOP出版社 New Journal of Physics期刊达成协议。
形式二:开放获取期刊网站平台建设
2010年,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 COAJ)就已经正式上线(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
而教育部旗下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也推出开放获取电子文献的一站式服务平台Socolar(http://www.socolar.com/),中间沉寂过几年,不过现在好像运维还比较良好。


形式三:与出版社达成折扣或减免协议
2014年,NSTL加入电化学会(ECS)的ECS Plus计划,中国作者从此可选择在ECS出版的期刊上发表开放出版论文,可采用机构论文信用值抵扣,无需自行支付APC($1000美元)。


形式四:与订购型出版社达成扣减协议
为了解决双重支付(APC费和订购费)问题,中国科学文献情报中心于2015年于IOP达成扣减协议,按照发OA期刊文献比例,约定扣减订购费用比例。
形式五:开放出版转换
202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26加研究所,将原用于采购OUP订阅期刊的费用直接转换成资助开放出版的费用。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成员单位的作者发表开放获取论文勿需自行支付APC。
形式六: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同时在行业内多次展开倡导开放获取的会议
从2012年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活动”,同时加入OA2020倡议,积极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开放获取期刊发展模式[10]。      
六、开放获取的争议和发展展望
开放获取出版的概念被提出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可是其发展却一直在各方的博弈和利益交换中,艰难前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模式有着美好的构想,却在实施上面临着很多普遍问题
(1) 问题一,是出版社大力推广混合期刊,带来的双重收费问题。机构一边要支付传统期刊订购费,另一边又要支付高昂的APC费用,让人不得怀疑这是出版社的新牟利手段,所以Plan S才会强硬要求所有期刊必须全部开放OA。
(2) 问题二,罗生门一般的APC费用。APC费用到底需要多少,有人说要几千欧元,有人说基本不怎么需要花钱,说白了就是成本不可控。APC费用约束机制和法则如何确立,关系着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前景。
(3) 问题三,OA发展仅靠发达国家和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出资支持,而剩下的国家和机构却坐享免费的科研成果。越发展到后面,如果不能让所有国家和机构都承担责任,必然会引来各国的不满和矛盾。
(4) 最后,也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尚无一个合适开放获取出版的市场运营模式。目前主要还是政府、机构以及出版社在互相商量、妥协如何去完成。然而仅靠出版社善意和政府引导,而没有市场良性发展带来的可持续成果,开放获取难以取得进展。
而实际上,前三个问题,目前解决的方法都比较明确。比如,针对双重收费,就有出版社Annual Reviews推出Subscribe to Open(为开放而订阅),要求图书馆无需支付APC,保持现有订阅费让出版社维持订阅收入,便而将其期刊全部免费开放。也有出版社提出“出版阅读协议”/“阅读出版协议”,机构在交完订阅费后,再交一小部分APC费用使其机构成员免费发表即可。
类似,问题二三,也是可以大家坐下来好好商讨解决的。但是,一个成熟的出版模式,最终是要靠市场运作去自我实现良性循环的。怎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免费开放的学术信息共享,可以说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希望能够在新的模式中占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不仅涉及到几方核心利益的角力,也是决定未来学界和出版界,到底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还是共同决定科学发展的终极竞争。从目前来看,大家都还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很浅层的尝试,不敢触及双方核心的利益。但是一些业内心照不宣的问题,我也想请看到这里的学者、出版界、学术界或者所有对学术行业热点感兴趣的各位想想。
(1) 学术出版真的有必要存在吗?纵观当前信息传播渠道,网络已经成了毫无争议的主流,而且有了自己的成熟文章发布流程。网络文章从实时发布、用户评论、文章修改、按热度上头条、到最后推广盈利——这一套流程对学术文章发表是否适用或者是否可改良适用?这提醒我们,其实可以抛开传统出版的模式去进行学术交流。
(2) 我们是否能完全摆脱期刊影响因子体系?影响因子期刊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而大家也承认文章的质量应该由文章本身决定,而非其发表的期刊。期刊产生的源头是因为从前发表文章的载体有限性,而现在互联网是允许所有人在同一平台上无限发表的,那我们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取消“期刊”这个概念呢?
(3) 学术发表的载体形式必须是文章吗?确实文字拥有其他表达渠道所不能相比的优势,比如能够深刻剖析问题、逻辑推演更清楚等,但是它也有晦涩难懂、容易模式化等问题。实际上,学术是完全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示的。
近几年一个JOVE视频期刊的特色学术视频数据库,以异军突起的方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关注。JOVE期刊将论文和视频结合,请专业人士现场拍摄实验或手术现场,然后学者出镜,亲自讲解实验逻辑、原理和结论,同时附上专业论文的稿件。这样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学术发展方向,有没有可能在十几年后,我们会在B站、知乎上直接观看最新论文发表呢?
(4) 学术文章的受众一定仅限于科研人士吗?今年,我国的研究生人数大幅扩招,在大众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专业性问题的探讨,是不只局限于这一学科的科研人员,也有行业从业者,利益相关者等。那么,怎么创造环境,让社会上的高知分子也能用自己的知识促进科学进步?怎么让他们更积极访问并使用最新学术成果?这是促进产业和科研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方式。
(5) 如果全部期刊开放OA,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市场蓝海——学术市场。这个市场经费充足,受众群体广大,如何能吸引这部分人的兴趣,吸引他们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研究成果,如何能促进他们的交流、激发他们的研究灵感、如何将他们的成果商业化……这些需求谁能解决,谁就会是下一个学术时代的领军人物。
(6) 学术文献平台是否可以改进?现在主流的学术文章平台例如谷歌学术、百度学术、包括Springer, Elsevier的平台是以检索为主,逻辑是检索界面,你想要找什么,可以用我的检索功能去实现。而是不是将其变为平台主动推荐模式,按照你的访问自动推荐你所需要的学术资源?
当然,在现在这个节点,畅谈OA发展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为时尚早,或许这些计划和倡议,最终也比不过现实各方利益的纠葛而最终搁浅。
但是对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而言,我们若是想真正掌握国际学术的话语权,摆脱“唯SCI论“的束缚,向世界展现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和成果,就必须推动新体系的成立。
不破不立,没有改革就没有利益重新分配的机会,变革当前,我们该提出怎样一个适合中国的开放获取模式?这确实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同系列文章拓展阅读【开放获取知多少】
参考


  • ^部分参考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d78d513d9d430af4f9ce5697c1dc015694381132ba7a4020ca7843896732a46506793ac57520770d0d20d6d16dc4a48adb0687d6d4566f5dadf8939c0a6d76d6a9f27432e4bc00355830eafbc17789e37902db8f304bce6a665d9b9d2a49d0e11dd527138d3a5dc4d01628b3eab033697e3d91353044ceffa3711fc5f72&p=8b2a9715d9c440b109b7d52c1e51&newp=882a9244839d5dfc57ef8c66155d92695d0fc20e38d2d301298ffe0cc4241a1a1a3aecbf2d231007d9cf7d6501ae4d5ee8f735763d0034f1f689df08d2ecce7e7ad63b&user=baidu&fm=sc&query=%C2%CC%C9%AB%BF%AA%B7%C5%BB%F1%C8%A1&qid=deac645f0045bdd4&p1=4
  • ^来源 https://brookesoa.blog/open-access/the-different-models-of-open-access/
  • ^信息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jgxNzcxMQ==&mid=2247484329&idx=1&sn=21879f3c1aafa2b6eb30ee740228b0fa&chksm=fdf4ca69ca83437f7bc82333f1fbf8c3ddda3103ca8a996aca1fe5ec49b35d02d0f4cd6376ff&scene=126&sessionid=1590736857&key=b88684934f021704577893aaf2a04482ab9be67f44dd0977f3ec97710de30723e0520fd2e492c22b8188b3d23229b995e55d8174e2c565af9c89d23dcac963f2cb70733ad29111661bf6e9907cdfb8a4&ascene=1&uin=MTMyMjYxMjI0MQ%3D%3D&devicetype=Windows+10+x64&version=62090070&lang=zh_CN&exportkey=A%2Bq0rg4TG0qRSc5%2B%2Bd2tTdU%3D&pass_ticket=jVsKE3BDUXXSfrO84fQwTbEFugVW5LQjMVy0WKX01UGWh2C8UMPDMSxnOXbYcQNc
  • ^参考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8/04/creative_commons_licenses.html
  •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subscene=19&__biz=MzU4Mzg5MDkzOQ==&mid=2247483727&idx=1&sn=44f514630bfe17adbda23c3422420491&chksm=fda363dbcad4eacdf3f25156368bbd03b086b4fe51a5d94b29aa2cb7c5caa9116433c84a711a&scene=7&ascene=65&devicetype=android-28&version=27000e39&nettype=3gnet&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exportkey=A5zr61CQ8wdQrZAV3MWEh6I%3D&pass_ticket=Y0MG%2F0x1CDlEAq79UdNn8D3Qatg82wrR0YA0sEmRZ4tPGUD8yZduKL6ihIrRiUzn&wx_header=1
  • ^参考 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2909
  • ^参考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118
  • ^参考 https://www.coalition-s.org/
  • ^参考 https://www.baidu.com/link?url=FXEiQSIAi1vjU8SILoegAP3w4lFaW60FbrUd9vGbFNnw7mJHbXvdejZJmF40q8zM&wd=&eqid=a4875d3c00119df9000000035ed331d1
  • ^参考 http://www.cas.cn/yx/201910/t20191029_472190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17 02: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COAJ还在http://www.coaj.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17 02: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已修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11-17 02: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禁运期影响检索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1-17 02: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影响的,数据库有自己的审核流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17 02: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投稿最好选择哪种呢,cc by NC  Nd还是cc by NC  SA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1-17 0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开放获取的默认条件就是CCBY,其他的条件很多期刊都不提供。认真说起来,ND比SA对引用的要求严格,如果出于想要提高引用率的目的,选SA更好。(不过我觉得以现在OA的发展情况,没有很多人会严格遵守这个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17 0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green OA和gold OA哪个更好?我还是没太明白他们的区别...我找的一个期刊它green oa 不要钱且没有embargo period,gold要APC,那我为啥要选择gold?还有,green是不会被peer review吗?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17 02: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之所以green oa会有embargo period,主要是因为它的定义跟gold oa不同。

gold oa就是你直接发表在某个oa期刊上,green oa是指你可以发表在任意期刊上之后,可以自由在网络上发表传播你的论文,所谓作者自存档。所以一般出版社会设有embargo period,保证他们的期刊是第一手信息源。当然也有一些出版社比如sage,反对embargo period。

对于作者来说,选择green oa,出版社就有权要求能够对你的文章进行商业行为,所谓的CC-BY-NC-ND。可以看一下elsevier平台上对green oa的fee的阐述,明确写了“apc费用由高校的订阅费承担”。gold oa的话,他们必须免费开放给高校,因为apc费用你自费了。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主推的还是gold oa的原因,因为整个oa倡议行动还是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动的。
所以两者区别跟是否peer-review关系并不大,本质上还是谁拥有商业行为权的问题。每本刊一般都会注明是否是peer-revie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17 02: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一下这篇公众号,里面有elsevier关于oa的详细区分解释,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U5OTM2NA==&idx=3&mid=2247484608&sn=472c270511eb15087107a93518d23c1c
还有这个是关于cc-by-nc-nd条款的说明,https://www.elsevier.com/about/policies/open-access-licenses
大概我的理解是这样,希望能帮到你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明办公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