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果想要查混合开放期刊,最好去你想要发表的出版社官网上看,较为大型的学术出版社都有专门的OA期刊介绍,甚至专门的网站,比如Taylor & Ffancis 的F1000,Springer的BMC,(这里先占个坑,以后有时间详细介绍各大出版社及集成商的开放获取平台)。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期刊的名声、定位、研究方向等等因素,这方面跟我们在选普通期刊没什么大区别,大致包括如下注意事项:
(2)Plan S 计划”
“Plan S 计划”相比OA2020g更为激进。
2018 年 9 月 4 日,来自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 11 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在欧洲研究理事会的支持下,联合签署了一项开放获取计划 PlanS。
它对由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的发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1)解除这些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2)不允许研究人员在绝大多数期刊上发表文章;(3)对开放获取出版费制定政府价格上限。[6]
Plan S 计划一出,便惹来很多争议,2018年11月就有750多名研究人员联合发布公开信,认为Plan S 严重限制了学术发表自由,让他们无法在合适的高质量期刊上发表文章。
学术出版巨头Springer Nature于2019年12月发布公开信表达担忧,认为其标准太高,且操之过急。很多混合期刊无法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完成过渡。[7]
作为回应,欧洲理事协会出台了Coalition S计划[8],作为Plan S 的补充条款,主要协助混合学术期刊向完全免费、可自由及重复使用的金色OA期刊过度。
2020年2月18日,cOAlition S发布声明介绍其当前正在进行的5项关键行动:
(1) 扩大联盟成员;(2)支持研究人员,消除其对S计划的顾虑;(3)支持学术协会,帮助学会出版社寻求替代模式;(4)与出版社接洽:鼓励出版社依照S计划制定出版选项;(5)提高价格透明度,合作开发定价框架模型并进行试点。
2020年4月8日,cOAlition S发布声明介绍其根据征集到的意见,以及相对应的改变,主要包括:根据咨询结果更新了转换期刊的标准:调整了期刊必须转向完全OA的门槛,降低了OA方式出版内容的KPI;删除了《指南》中的所有“推荐附加标准”。[9] (3)中国的开放获取进程
最后单独介绍一下中国的开放获取发展历程,虽然不是第一波倡导者,但中国无疑是开放获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中国参与、推动开放获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形式一:开放出版资助
最早能追溯到2009年,中科院与BioMed Central (BMC)签订开放出版资助合同,以中国科学院名以加入BMC机构会员计划,支持开放出版。中科院研究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BMC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享有:(1)APC8折优惠;(2)院中心代表中科院支付8折之后50%的AOC。2020年7月,以同样的条件与IOP出版社 New Journal of Physics期刊达成协议。 形式二:开放获取期刊网站平台建设
2010年,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 COAJ)就已经正式上线(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 Open Access Journals)。
而教育部旗下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也推出开放获取电子文献的一站式服务平台Socolar(http://www.socolar.com/),中间沉寂过几年,不过现在好像运维还比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