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PPT高手”的7个陷阱 | Presenting to Win

对幻灯片的叫法有几种,最普遍的是叫PPT,华为管它叫“胶片”,台湾有人叫它投影片。英语里叫它Slides。因为我经常使用的是Keynote(Mac系统下的幻灯片工具),所以一般叫它“幻灯片”而不称其为PPT。
除了Garr Reynolds和Duarte,Slideshare上也很多制作幻灯片的高手。我心目中的幻灯片高手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你出现以下的问题,那么你还不是高手:
1、喜爱并依赖特效。
很多人尝到了Keynote的甜头,开始使用Keynote。Keynote的简洁特征,为幻灯片制作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多数演讲者都能用Keynote来高效地制作美观大方的幻灯片。所以有人便把Powerpoint骂得狗屁不是。其实不至于啊,Powerpoint笨是笨了点,不过新版本也蛮不错了。
使用Keynote的确可以使你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但总拿工具说事没意思。业余的摄影发烧友们,老是因为佳能尼康谁好谁不好争吵,网上动不动就开骂。而真正的摄影师,拿什么牌子的相机都能拍出好东西。如果你老是夸Keynote骂Powerpoint,这情形和业余水平的摄影师有什么两样?
作为幻灯片设计高手,不能局限于在Apple公司给你的这点特效上,使用Powerpoint也不要整天心里惦记着那些转场和动画特效。高手的作品有这样的特点:初看Powerpoint和Keynote都做得到,再看,其中又有部分难以做到,这才是高手的表现。
2、过度设计。
幻灯片高手应该在设计幻灯片的过程中,尽量少地打开Photoshop。甚至可以极端一些,干脆把用Photoshop做幻灯片视为一种“不良习惯”都是可以的。为什么?因为这样做效率很低。
打开Photoshop无非就是做这样一些事情:
- 抠图、去底。── 这说明你没有好的图形素材。连常用的纯净底色的图库都没有,怎么能算高手?此外,你可能不知道Keynote的去底功能有多棒,Powerpoint也内置了这个功能(自己找找吧,也许在一个诡异的角落里)。
- 加上倒角、边框、立体感和倒影之类的效果,特别是给文字加上这些不必要的东西。── 这说明你的设计语言可能有些老旧。给图片加上这点特效本身没大意义,文字加上装饰就更不值得提倡(除非个别的logo或主题标题)。推荐你尽量用软件内置的工具而不是求助Photoshop。况且你要注意,幻灯片是要经常修改的,如果用Photoshop弄上去一堆“死”文字,将来为了改点文字还得开Photoshop再做一遍,这就非常没有必要。
- 画个形状。 ── 这时候你可能用的是Illustrator。建议你就在Powerpoint或者Keynote中手绘。软件预置图形库之外的图形,我都不会离开Keynote,就用现成的钢笔尖工具画。有一次我的助手跟我要一个类似环保标志的三个转动的箭头,我见他网上找了半天还不是矢量的,我就画了一个给他。他感到惊讶,绘制贝塞尔曲线是一个基本功。
- 把图片调调颜色。── 如果用Photoshop把图片微调再微调,成为你喜欢的调子,这种行为很没用。这点微小差别将全部被投影仪的偏色抹杀。的确,我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投影仪有准确的颜色。
幻灯片,尤其是演说用的幻灯片,如果充满细节和装饰,则是一种不良习气,是过度设计,是带着平面和网页设计的习惯,最终成就的不是幻灯片,而更像是要打印出来的一份平面设计。
3、把幻灯片做“死”了。
这点也和Photoshop有关。我见过每一页幻灯片都是Photoshop做的,最后导成图片放在Powerpoint里,很漂亮。这位仁兄是位设计师,不会用Powerpoint,尝试学了一下,说Powerpoint简直别扭死。
即便是这位仁兄用Photoshop做了不俗的设计,我也不赞同。因为这不仅很慢,还把幻灯片做“死”了。 相比平面设计作品、网页设计作品,幻灯片更“活”。设计幻灯片所需要的实效性更高,修改率更高。
- 时效性高。往往明天演说,今天还在准备幻灯片。而且很多人的幻灯片设计过程,与演说的思路的形成过程,经常是同步的,虽然这样不合理(我开发了一套方法应对这个问题),但很多人还是这样做。就是一边做幻灯片一边构思。所以你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来依赖Photoshop去完成幻灯片。
- 修改率高。如果是一个代表公司的演说幻灯片,往往要多个人提出意见进行修改的。特别是要面对专家们的审议,专家的专业度是以挑别人的毛病建立起来的。虽然大家都知道,多人的决策往往有成就平庸成果的风险,可是大家都乐此不疲。在此情况下,幻灯片就几乎没法摆脱频繁修改的命运,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呕心沥血的经历。 如果是你一个人全权负责这个幻灯片,比如你是老板,没人够胆敢给你提意见;你是讲师培训师,没人替为你操心。即使这样,如果你有点上进心,将原有的幻灯片进行修改重组是很常见的事。你会经常使用某个幻灯片(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出去演示演说,你的幻灯片都是需要轻松的调整和修改一下的。
所以,高手的幻灯片总是呈现一种模块化的特点,易于修整改善,容易拆解重组。
4、忽略了文字和故事。
如果只关注画面,不管幻灯片的叙述逻辑。或者文字文案粗糙,只是在“大喊大叫”,你还缺乏文采。
幻灯片设计和拍电影有点类似,请了很牛的摄像师和美术指导,结果片子讲了一个极其幼稚的故事,台词也烂到让人笑场,只能靠摄影和美术指导来煽情,那你还想它成为大片热卖吗?现在观众可不吃这套了。一代大导演都在这个问题上栽了,你也别犯同样的错误。
当代艺术界和设计界那种只要风格不关心内容的东西,并不是格鲁夫说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只是一种无知浅薄。
好的演讲幻灯片,是与演说人配合的,幻灯片自己是不能独立走上讲台的,没有主人在旁边讲,谁也看不懂它。说到底,它是视觉辅助工具。如果你在做一个Slidecast,可以放出去独自撒野了,但是你的任务也不简单,你要打造一个更为简单易懂的故事,同时保持文案的朗读感,而不是阅读感。
所以,幻灯片高手懂设计、会讲故事、也能写作、还可以走上台来把幻灯片提及的话题讲好。
5、迁就平庸的图片素材。
这个非常好理解。高手的作品要尽量的独一无二,连素材也是。每个高手都会巧妙的处理图片素材,使得最终的面貌连卖图库的人也不容易看出来。
此外,再列举一些看起来鸡毛蒜皮实际上有损大腕儿形象的做法:
- 给中国人做幻灯片,图片频频使用老外的面孔;
- 到处可见的3D小人;
- 在和苹果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使用苹果电脑的形象,表现诸如神马科技力量等不靠谱的事儿;
- 毫无保留的“借鉴”韩国那些颜色无比生猛艳丽的素材和调调;
- 使用图库中精致到犯假的人物图片素材。模特摆拍扮作很商务,怎一个假字了得?
6、缺乏字体美学的素养。
读图时代的恶果之一,就是文字被忽视了。文字有外形之美、涵義之美,有人越来越缺乏这方面的感受了。字型之美和文字之義的价值,一定会被重新认识。如果你拼命琢磨图形图片,而忽视了字型和字体,尤其是中文字,你也不是高手。不少自称为PPT高手的,对字体的使用一塌糊涂且不自知。
中文字的复杂特性决定了设计一套中文字体绝对是浩瀚的工作量。所以国内能耐心地做这个事的公司很少。相反,粗制滥造的字体到处都是,有的堪称恶劣,比如有人在商店的招牌上使用“贱狗体”,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有人把微软雅黑当成汉字中的最雅的字体,这也属于没见过好字体的。日本人在开发中文字方面的成果令人羡慕,看着那些字体,你不可能不对汉字──这种神传文字心生敬意。
中文字印刷体部分黑体和楷体形成系列阵营,可谓经典(在此不特指文鼎楷体和大黑这类)。手写字体如果用于段落文本就很凌乱,因为计算机码字是没有章法这回事的,所以,除了专业的设计公司,我们很难看到把手写中文字体用好的。现在流行并普遍使用的楷体、隶书、魏碑,连同一些特粗和特细的黑体,部分楷体,这些字型都有待完善。对此有理想的设计师越来越不能忍受这些字型的不耐看不好用了。
至于英文字型,多数各有背景和渊源,如果胡乱使用英文字,就会被一眼看出。中英文混排,是在两种字型的美学风格之间寻找协调和互称,是否有这样的功力,有素养的人一看便明。
字型字体的事儿是大的话题,可以单独行文,此不赘述。
- 糟糕的字体和糟糕的PPT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友。
- 如果你感到倩体不倩,雅黑不雅,只不过是“瘸子里面拔将军”凑合着用。那么你拥有了较好的字体美学鉴赏能力。
- 如果想考量自己在字体字型上功夫有多好,那么试试只用文字来做一个幻灯片。
7. 喜欢“PPT高手”或“PPT达人”的称号。
我担心“PPT高手”或“PPT达人”这样的称谓会让人误入歧途。因为PPT只是个工具。一个人把勺子玩出花样来也不能让他成为高明的厨师,最多只能是个卖勺子的。好看的幻灯片,只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在表达想法的过程中顺便产生的副产品。幻灯片本身不值得骄傲。 |
|